免费试用
中国教育报:请让学生走出教室!
来源:网络 | 作者:Gaki | 发布时间: 2023-11-29 | 340 次浏览 | 分享到:
课间只允许学生喝水和上厕所
不允许下楼活动;
每个楼层安排有值日教师
不允许学生“串班”“串楼层”;
在楼道上不能玩闹嬉戏
在教室里不能大声谈笑……

一些学校不让学生课间去操场
甚至不让出教室的做法
被家长们戏称为“圈养”教育
一再引发教师和家长的“吐槽”
以及社会关注

“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

登上各平台热搜
有学生称:“课间时间10分钟,拖堂2分钟,提前上课2分钟,上厕所不跑都来不及。”

有家长表示:课间十分钟变得“静悄悄”,孩子们只有喝水、上厕所才被允许离开教室。

有老师发布视频吐槽“课间圈养”现象越发严重,“七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空空荡荡。”
此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08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10分钟”现象普遍,且在小学中最为突出。

课间10分钟,走出教室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舒展下筋骨,这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生理需求。

让活泼爱动的孩子,犹如生活在笼子的束缚中,不仅会压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变得呆板、木讷,也不利于他们身体的发育。这种管理方式,压抑了孩子们的天性,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虽然饱受批评,但“圈养”现象仍然在一些地区存在着,而且在一些地区有增多的趋势。这背后,有着复杂的现实原因。
比如,由于建筑设计等问题,校园空间不足。对于一些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的学校来说,校园空间更显逼仄,让学生课间全部走出教室,确实有难度。

还有一些学校管理者害怕出安全事故、担责任,所以选择风险最小的管理方式。更有甚者,个别学校以“安全”为名,将体育课的内容也都安排成了“低风险”的活动。种种原因,不一而足。

“凡是学生受点伤,有的家长就会找学校,或者老师麻烦。之前就听说有学生磕掉牙,家长跟学校打官司的。”

有媒体报道,某地法院近年来审理的29起校园人身伤害类案件中,91%发生在课间或放学期间,86%发生在操场和教室。

从判决结果看,学校被判承担30%以上责任的占比50%,原因是,“学校教育、管理不到位,安全隐患未排除和未能及时救助。”

在这种背景中,有的学校干脆一刀切,禁止孩子课间玩耍。

有老师坦言,学校主要精力在教书育人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了安全选择‘一刀切’,是比较稳妥保险的做法。”

总之,不管是主观上的不敢、不愿意,还是客观上的不能,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难处。

打破“圈养”怪圈,让青春洋溢的学生走出教室释放天性,让学校的课间“沸腾”起来而不是悄无声息,再应当不过。一件正确的事情,再难也要去做。

一旦把孩子“圈”在教室里,课间十分钟就失去了设置意义,也违背了相关规定。

由教育部颁布、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规定:“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教育部办公厅还曾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的要求很具体:“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

这些规定和要求,初衷良好,既体现了对教学、教育规律的尊重,也体现了对孩子成长需要的呵护。

让不让学生走出教室,是检验学校管理者育人理念的试金石。以安全为名,将学生“圈养”在教室内,其实是一种懒政。好的教育不是一边高喊“五育”并举、素质教育,一边连教室都不让孩子走出。

退一万步说,“圈养”就真的能做到万无一失吗?由此造成的问题,或许暗藏更大的风险隐患:

  • 肥胖:许多孩子们缺乏运动,睡眠不足7小时,再缺乏课间十分钟休息的话,更可能加重肥胖率,久坐不动也会增加身体负担。

  • 近视:有研究表明,只要在户外活动时间足够,近视发生率会明显下降。

  • 心理健康:“安静的课间10分钟”压抑孩子的天性,对孩子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中科院心理所做的国民健康心理调查,中学生抑郁症的检出率为24.7%,四分之一的孩子有抑郁症状。
实际上,学校的安全压力,很大一部分来自家长和社会。爱打爱闹的孩子在校园内磕磕碰碰是常事,但如果孩子磕碰了一下,家长就要兴师动众找学校的麻烦,无休止地闹事,学校自然就不敢放手让孩子走出教室。

这部分家长,既想让孩子在开阔的空间内成长为身心健康、阳光开朗的青春模样,又不愿意承担任何风险,让学校和教师背负无限责任,这无疑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所以,要化解安全顾虑,既需要有合理的保障机制,用法律为学校撑腰,也要有敢于担当的学校管理者,更要有通情达理的家长。

打破僵局,就在于凝聚家校乃至于全社会的共识。

就校园空间不足而言,客观限制的确存在。对于人数较多的学校来说,组织学生集体下楼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更别说一起涌入操场。再加上课间时间紧张,更难以有序组织。

化解这一问题,除了要求学校管理者运用科技创新方式、探索现状下的改进措施之外,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等层面逐步化解问题。

可以期待的是,伴随着学龄人口回落,学位供需矛盾将缓解,将为学校释放更大的育人空间,但前提仍然是区域、校际均衡。

另外,优化校园空间布局,也是破解问题的途径。这要求在改建、扩建以及新建学校时,采用科学的建筑设计理念,为学生留足教室外的活动空间。

让校园动起来,让学生展现青春朝气,这才是教育的样子。现实有难题,但不能因噎废食,再难也要想办法打破怪圈,真正为孩子负责,为我们的下一代负责。

课间十分钟,看似很短,但关乎孩子健康。
现实中,也有很多学校非常重视对“课间十分钟”的利用,鼓励孩子撒欢、撒“野”。据报道,有学校尝试推出“20分钟课间”,把老师、学生“赶出”教室,“拉上”操场。

其出发点是,“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深度交流,疏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希望所有孩子都能拥有“十分钟”的自由与快乐。课间时,欢歌笑语充盈走廊,运动声音填满操场。
来源: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央视新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