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们都知道运动对健康的好处,但真正坚持运动的人却寥寥无几。有人说这是因为懒惰,但最新的科学研究告诉我们:懒惰可能并不是你的错,而是大脑自我保护机制的结果。由BBM 实验室的邹立业教授和法国的 Boris Cheval 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经过深入研究,修正并提出了关于 “努力最小化” 的全新理论,揭示了这一看似 “懒惰” 的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天生倾向于选择更轻松的方式去完成任务,尤其是在涉及身体活动时。这种节能本能可以追溯到我们的祖先,他们生活在资源稀缺的环境中,节省能量是生存的必要手段。
这种“努力最小化”的本能,即便在当今富足的社会中,仍然在潜意识里主导我们的行为。举个例子,当我们面临选择时,绝大多数人会选择电梯而不是楼梯,或者走最短的路径。这并不是懒惰的表现,而是我们大脑本能驱动下的节能行为。
邹立业教授与Boris Cheval教授的团队还发现,身体活动中的“努力最小化”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物本能,还与情感体验和执行功能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尽管我们的大脑有节能的倾向,但通过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成熟的执行功能,我们可以克服这种本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运动中。尤其是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这种节能机制的影响相对较小,因为这个阶段的能量更多地用于身体和大脑的发育。然而,随着青春期的到来,生理压力的增加,尤其是对女性而言,能量节省的本能开始变得显著,导致身体活动的减少。研究也进一步指出,这种努力最小化的倾向是动态变化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物性别的不同,其表现形式也在变化。在成年期,女性由于生育的生理需求,节能压力较大,运动水平通常低于男性。到了老年,尽管节能压力有所减轻,但认知能力和体能的下降使得人们更加依赖运动带来的情感体验来维持身体活动。此外,这个全新的理论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许多人难以坚持运动,还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运动中的愉悦感)和强大的执行功能(例如意志力)是克服这一进化本能的关键。因此,通过培养对运动的兴趣和建立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有望打破“懒惰”的束缚,过上更加积极、健康的生活。邹立业教授和Boris Cheval教授的研究为健康生活提供了全新的理论依据,这项研究不再将“懒惰”简单归因于个人的意志力薄弱,而是从生物和心理层面揭示了背后的复杂机制。理解并利用这些机制,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改善情感体验和增强执行功能,迈向更加健康、充满活力的生活方式。